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到了某一个时间节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且逐步回落。
碳中和也称碳补偿,是指通过计算某活动、工业生产或其他相关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造林、森林经营等碳汇项目产生的碳汇量(减排量)抵消了相应的排放量,以实现碳排放与碳清除相互抵消,达到中和的目的。
多年来,我国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开展了大规模造林和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森林面积和蓄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森林碳汇量也大幅度增加。
碳达峰的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提出与实现,将全面提升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加快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工程。从而,为将林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总目标提供了新的通道和路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造林、森林抚育、森林保护的林业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为积极推动建立地方财政森林经营补贴制度提供依据。
乡村振兴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规划明确聚焦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即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绿色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和谐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自然离不开生态保护和绿化事业,有人预测,未来两年,乡村振兴中对生态景观的投入将超过千亿,让乡村回归绿色,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园林设计、景观建设、花卉苗木企业也有巨大发展机会。
生态治理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的近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到2025年:“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生态监测监管网络基本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工程建设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森林、草原、河湖、湿地、海洋、水资源、水土保持、荒漠化、石漠化、外来物种入侵等相关领域调查监测体系更加完善;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能力稳步提高,基层生态管护站点更加优化……重点支持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100项,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控制在0.9‰、2‰以内等。远期目标到2035年: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200—300项,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控制在0.8‰、2‰以内;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达到全球当先水平,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国综合性生态监测监管和评价体系较为完备,生态保护管理设施装备水平和综合能力基本满足现代化需求,工程建设长效监管机制和保障服务体系高效有力,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经济林建设
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要求聚焦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推进木本油料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树种结构调整、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做优做强特色果品、木本粮油、木本调料、林源饲料等产业。结合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培育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搭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推进善融商务林特产品馆建设,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经济林节庆活动。到2025年,经济林种植面积达6.5亿亩,各类经济林产品总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2.7亿亩左右,木本食用油年产量达250万吨。
林下经济
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规范有序、科学合理利用各类适宜林地和退耕还林地等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加强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修复的融合。重点发展林下中药材、林下食用菌、林下养殖及林下采集加工等,引导加工企业向林下种植养殖集中区延伸。深化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林下经济产品标准体系,培育林下经济产品特色品牌。到 2025 年,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总面积达 6.5 亿亩,林下经济总产值稳定在 1 万亿元以上,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 800 个。
国家储备林工程
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要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耕地保护要求,科学合理、依法合规选址,开展国家储备林重点工程建设。优化储备林基地布局,大力培育储备乡土树种,加快发展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到 2025 年,培育和改造国家储备林 3000 万亩以上。达到培育年限后,国家储备林建设范围内年均蓄积量净增达 2000万立方米以上,年均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蓄积量净增 800 万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