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光且趁今朝有酒,悲白发休说来日方长。”
“和谐普世东风化雨,精准扶贫老树逢春。”
眼前这两副对联,一副颓废,一副振奋,反差极大,但都出自南阳56岁农民王万才之手。
“贫困户中的文化人,文化人中的贫困户。”两年前,新华社稿件曾这样评价老王。
王万才是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的农民,高中毕业、喜好吟诗作对的他,被村民戏称为“王秀才”。然而一度窘迫的生活曾让“王秀才”整日以酒浇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后,他成为风靡全国的“脱贫明星”。
因为境况和心情的不同,王万才三改网名:从“老树西风”到“老树逢春”,再到“老树繁华”。
他的传奇经历、他那失而复得的精气神正是南阳90.1万名脱贫群众的缩影。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南阳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数量均为全省Zui多,而且8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散居住在桐柏山、伏牛山区和丹江口水库库区,要想在这场战役中获得全胜,谈何容易?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南阳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赢起输不起的重大政治任务、第1民生工程,坚持有解思维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用勤劳和智慧帮助贫困群众挣脱了贫困的枷锁,如同缕缕春风春雨,吹拂着、滋润着南阳盆地的千里沃野。
攻坚记
有恒业者方有恒心。每一个脱贫梦总要从“乐业”做起。
春夏可赏花摘杏,金秋有百果飘香,入冬看游客如织。
位于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淅川县香花镇柴沟村,如今的产业就像这里结出的果实一样五彩缤纷。
一条宽宽的柏油国道直通村内。虽值冬日,仍有不少城里人到这里打卡,小小的柴沟熙熙攘攘。
“柴沟柴沟,拾柴为生的沟,出村没有路,只能靠坐船,老一代人有的一辈子没出过村。”村民李荣建忆起30年前的柴沟村,一个劲儿地咂嘴。
“脱贫离不开产业,如何守住生态红线,又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我们在‘短中长’三线产业结合中找到了答案。”驻村第1书记郭金鹏来到柴沟的三年间,带领驻村工作队走遍全村七沟八岗,终于找到了一条发展路子。
林下套种中药材一年快速见收成;荒山种植石榴、杏李、柑橘等经济林果,3年见收益;村里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又做起了乡村旅游。柴沟村的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3000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1.2万元,贫困已离他们远去。
我们常说,贫穷限制想象。南阳各地跳出贫困线的村民,才有机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做起自己的“五彩梦”:
西峡县丁河镇丁河村的庞海超希望自己的“金桃”猕猴桃走出大山,销往全省全国;
南召县云阳镇铁佛寺村的村民们正装修着石头村的石头房,做起民宿让城里人找到甜蜜的乡愁,玉兰……
卧龙区石桥镇的树状月季、大花月季、藤本月季……南阳月季,香飘全国。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产业与就业的“双业”攻坚行动中,南阳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丰富的产业发展模式。
牧原“3+N”扶贫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南召“林+N”、桐柏稻虾共养、镇平消费扶贫……各县区多点开花,产业硕果灿若星河。
隆冬时节,内乡县赵店乡花洼村仙鹤纸业切纸加工车间里却是一派热闹景象,来自花洼村的贫困户李毛泉和妻子周密也在忙活。
“那是俺媳妇!”李毛泉言语间藏不住高兴,“我搞运输,一个月能赚2500多元;她做包装,工资也有1300多元。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可美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产业、稳就业,脱贫致富才能根基牢固。截至2020年年底,南阳共建成2834个扶贫项目、6211个带贫合作社、582个扶贫车间,帮助59725名贫困群众端稳就业饭碗。
如何用产业、就业稳脱贫?南阳把精准二字贯穿脱贫全过程,连续三年实施“春夏秋冬”四季攻坚行动,分季度、分阶段将脱贫攻坚难题各个击破:春季实施“双基”攻坚,夯实工作基础;夏季实施“双业”攻坚,构建“七有”产业就业扶贫体系,让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致富项目,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秋季实施“双貌”攻坚,改善村容村貌;冬季实施“双扶”攻坚,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除了“双业”,广大农村“双貌”的改变也触手可及。
出门是柏油路、住的是二层楼、喝的是安全水、用的是卫生厕、开上了小汽车,这些场景在南阳广大农村比比皆是。三年攻坚,南阳4000多个行政村旧貌换新颜。
“老了老了,过上了城市人一样的好日子。”从深山搬到城镇的老人,泪花在眼眶里打转转。
创新记
“你们在哪里看病?去哪儿买药?总共花了多少钱?报销比例是多少?”
这4个问题,是南阳市书记张文深在当地农村暗访时,询问患慢性病的王兰珍老两口的问题。
王兰珍眼含热泪地回答:“报销程序我也说不清,反正吃药看病花钱不少,报销到Zui后,自己花不了几个钱,这多亏党的好政策。”
“群众说不清,你们乡镇领导干部能说清贫困群众看病的四次报销都是哪四次吗?”
面对张文深的突然“考试”,镇干部未能作出准确回答。张文深说,如果我们推动工作时走过场、不较真,面对贫困户的眼泪,我们要拷问自己的良心。
在南阳脱贫攻坚的版图中,创新作为核心词,无论是工作方法还是工作思路,都力争处处出新出彩。
事先不打招呼,而是利用手机导航直接进村入户,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已成为南阳市、市主要领导暗访扶贫工作的“标配”手段和正常节奏。
几年来,他们的脚步遍布南阳75个重点贫困乡镇,暗访问题多发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扶贫信访问题多发村、政策落实遗漏户等,风尘仆仆,午饭经常吃到一两点,把下访排查、解决问题、整改提高贯穿全过程。
明察暗访,“三色”督办,公开曝光,约谈问责……这几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南阳创新设计了四方督导、“四单”交办、四项通报、四项激励“四个四”暗访督导机制,发挥“鲇鱼效应”,倒逼加压,让南阳扶贫工作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为加强脱贫攻坚战斗力,南阳坚持正反激励,该严管时绝不手软,该关爱时也毫不吝惜。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这样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近年来,南阳优先把554名优秀扶贫干部提拔为乡科级,177名提拔为副处级,从优秀“千企帮千村”企业家中推荐73名人大代表、31名**委员。如此“有为就有位”的鲜明用人导向,激励扶贫干部披荆斩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大显身手,实现更多人生价值。
2017年,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各项战役正打得激烈,社旗县李店镇镇长郭存的孩子才刚满月,她便抱着小女儿,带上婆婆,提上奶瓶和尿不湿等大包小包,毅然冲上了扶贫一线。去年,她被提拔为副县长。
同样是2017年,南阳艺校的彭叶到唐河县源潭镇蔡庄村担任第1书记,她在村里建成制衣扶贫车间,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梦;她动员在外经商村民回村办起了农业合作社,试种的羊肚菌亩均收益超过两万元,她也被提拔为艺术学校副校长……
更让人高兴的是,大批贫困户脱贫后勇敢地担起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担子。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27人当选村“两委”成员,6人成为村(社区)书记。他们现身说法,成为扶贫的带头羊。
兜底记
2020年的冬天,是27年来Zui冷的一个冬天。
82岁的脱贫户任文栓却一点也不觉得冷。“有空调,有热水,还有全身的新棉衣。”老人咧开嘴直笑,满脸都是知足与幸福。
任文栓因患慢性病不能自理,住进了镇平县柳泉铺镇任家庄村的幸福大院,女儿也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找到了收入不错的工作。
“心里的两个担子都放下了。”任文栓说,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供养一人,解放一家。在南阳,万千贫困家庭像任文栓家一样,在“四集中”兜底保障织就的“安全网”下,正向着更加幸福的日子出发。
邓州市穰东镇火星村贫困户刘淑慧自己一身病,还要照顾瘫痪的丈夫。“开始真不想来,觉得丢人,但实在力不从心。”刘淑慧说。
抱着些许无奈,她和丈夫住进了村里的幸福大院,没想却进了“福窝”。“丈夫有护工照顾,不用家里花一分钱,我在幸福大院里做帮工,每个月还多出了2000多元的收入。”刘淑慧紧皱的双眉舒展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这里,40多岁的刘淑慧第1次过了生日,感受到以往不曾有的“仪式感”“新鲜感”。“长这么大,没吃过生日蛋糕、没吹过蜡烛,还有这么多人陪着唱歌,真是头一次。”刘淑慧的眼睛红了。
十个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齐,贫困户的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做到在脱贫路上不拉一人?南阳的做法是,由来兜底,贫困群众才能一个也不掉队。他们采取的“四集中”兜底保障,对贫困群众实现了全覆盖:依托县级福利中心,集中托养无人照料的全失能贫困群众;依托乡级敬老院,集中供养半失能贫困群众;依托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有自理能力但岁数较大需人照料的贫困群众;依托乡镇医疗机构,采取医养结合模式,将重病患者、重度精神病人等集中康复治疗。
天有不测风云。当疾病与意外事故袭来,贫困群体如何抵御“生活的风浪”?
南阳准备好了各种应对之策。
面对疾病,社旗县下洼镇桃园村贫困户李保臣患有恶性肿瘤,2020年全年门诊慢性病和住院合理医疗费用共计200201.46元,在“免押金、先治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下,他先后享受了基本医保政策报销、大病救助、大病附加报销、民政救助、政康保、政福保等6次报销,Zui后个人自付费用仅为2726.23元;
面对意外,淅川县西簧乡卧龙岗村的韩凤兰老人有了“政福保”,由于大腿意外骨折,当她为手术费发愁时,保险公司送来的5000元医疗救助费,解了燃眉之急;
面对大额学费,镇平县曲屯镇安洼村的安万富有了“防贫保”,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8000元后,又报销了8000多元,如今他只需承担2000多元学杂费,就能圆孙女的求学梦;
面对农业风险,宛城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中原农保的产业保险,该区黄台岗镇脱贫户徐照阁投保的5.1亩小麦遭遇病虫害,评估测定后给予1253.84元的赔偿,把灾害损失降到Zui低……
“四集中”织密“防护”网、“四项保”托稳“底板”。2020年,南阳“政康保”“政福保”等各项保险赔付金额约1.51亿元,把因病、因灾返贫致贫的苗头消灭到萌芽状态,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扶智记
冬日午后,在没有客户的闲暇时间,42岁的李喜柱拿出一把葫芦丝吹奏起来,悠扬悦耳的音乐在小院里回荡。
李喜柱是唐河县大河屯镇马庄寨村的一位盲人,六七岁时双目失明,且腿部残疾,与父母相依为命。
南阳在所有行政村兴办农民学校,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培训会;建立“同心超市”,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积分评定兑奖;设置红黑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讲评会和故事会……村里脱贫的气氛被烧得旺旺的,李喜柱也坐不住了。
“不当懒汉当硬汉”,天资聪明的李喜柱苦学修理技术,开办了电动车维修店。
久而久之,他仅靠耳朵听声,便能分辨出车辆故障原因,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不但客户盈门,更当上了品牌电动车代理商……热气腾腾的生活让他彻底甩掉了自卑,人前人后,腰板也硬起来了,新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扶贫还须先扶智。脱贫致富路上,扶智才能催生内在动力。
南阳连续3年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巡回宣讲活动,实施了“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开展餐叙、打扫一次庭院”等为主题的“六个一”活动,引导广大贫困户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贫困户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增强了,脱贫的干劲更足了。
被称为“独臂英雄”的桐柏县埠江镇付楼村的李健,从一名意志消沉的残疾人蝶变成带领群众致富的党支部书记,成为受到书记亲切接见的全国自强模范。
身患小儿麻痹症,曾一度自暴自弃的杨金枝,在脱贫攻坚雨露的滋润下,带领贫困姐妹们搞活针织加工,带头发展中草药种植,还当上了村妇女主任,“带领村民们一起奔小康!”杨金枝变得阳光又敞亮……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正是因为有了从上到下的全民参与,有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南阳的扶贫工作才取得了突出成绩:从2016年的全省倒数第1,跃升到2017年的第10名,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都稳居全省第二名。全市7个贫困县,1112个贫困村,90.1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48848人全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上万个家庭走出深山区,住上了设施齐全、窗明几净的免费楼房。
南阳的扶贫工作也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高度评价。人民日报社人民智库课题调研组赴南阳专题调研后撰文称,南阳扶贫工作中的“南阳路径”“南阳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它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地方治理创新,构筑了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冬去春来,阳光正暖。采访结束时,一个个建设中的美丽乡村,一张张脱贫户的幸福笑脸,一个个扶贫干部的影子,在记者的脑海里一遍遍回放。他们的故事百转千回,是那样的鲜活和感人;他们的精神坚韧不拔,是如此执着而持久。
正是有了他们,贫困,这个困扰了许多人世世代代的魔咒终于被打破,1200万南阳人开始了意气风发的新生活。(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