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渐暖,各大公园的玉兰花也在陆续绽放。据史籍记载,明清时期北京已有玉兰树栽植,是北京Zui早盛开的木本观赏花卉之一, 被称之为“望春花”,并以古刹潭柘寺、大觉寺和颐和园的玉兰Zui为知名……
玉兰树为落叶乔木,属木兰科、木兰属,有白玉兰和紫玉兰两种。白玉兰又名玉堂春、玉树、迎春、应春、望春等,紫玉兰又名木兰、辛夷等。早在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便有“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诗句,其中的“木兰”即玉兰。到了唐代,玉兰树已广为栽植,民俗中“玉堂富贵,竹报平安”的说法就是源自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翠竹、芭蕉、梅花、兰花等“庭院八品”,而玉兰居于首位。古人同时还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合称为“玉堂富贵”,植于宫苑、园林以及寺庙等处。
“玉兰”之名始于何时?据考,明代以前玉兰树一直与其他几种木兰科植物混称为“木兰”。明代李贤、彭时等纂修的《大明一统志》中记载的“五代时,南湖中建烟雨楼,楼前玉兰花莹洁清丽,与松柏相掩映,挺出楼外,亦是奇观”,是文献中首次使用“玉兰”之名。此后王象晋在《群芳谱》中称:“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故名。丛生一干一花,皆着木末,绝无柔条……花落从蒂中抽叶,特异他花。”王象晋根据玉兰花的花瓣数和花色将之与其他木兰科植物进行了区分,并重点对玉兰之得名缘由及其生物学习性、植株形态特征等均做了详细描述。
明末文震亨著的《长物志》记载:“玉兰,宜种厅事前。对列数株,花时如玉圃琼林,Zui称绝胜。别有一种紫者,名木笔,不堪与玉兰作婢,古人称辛夷,即此花。”清代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对这种区分做了进一步细化:“辛夷即木笔花,玉兰即迎春。余观木笔、迎春,自是两种:木笔色紫,迎春色白;木笔丛生,二月方开,迎春树高,立春已开。”
玉兰原产我国长江流域,古代北方地区因气候等原因少有栽植,北京是地栽的Zui北极限。古人喜欢在院子里栽植海棠、玉兰,认为是荣华、富贵、高雅的象征,寓意“金玉满堂”。明代诗人丁雄飞在《邀六羽叔赏玉兰》中,极力赞美了白玉兰的高贵和纯洁:“玉兰雪为胚胎,香为脂髓”;清代文人赵执信在《大风惜兰花》中,则讴歌了玉兰花顽强刚毅的品质:“如此高花白于雪,年年偏是斗风开”。
北京地区的玉兰花多在三月中下旬盛开,为京城初春时节Zui早绽放的花卉之一,也是Zui有名的早春观赏花木之一。玉兰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所以老北京人多将其称之为“望春树”、“望春花”。
北京各大寺院里多栽植玉兰,并以潭柘寺、大觉寺、八大处香界寺的古玉兰Zui具盛名。在佛教文化中,优昙华、曼陀罗花、莲花、山玉兰被称为“四大吉花”。其中山玉兰树姿高大,每年四至六月间在绿叶丛中开出碗口大的乳白色花朵,九枚花瓣舒展开放,中间直立着圆柱状的聚合果,恰似释迦牟尼佛端坐在莲座上,故被称为“佛门圣洁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