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的逐渐回暖,园林树状月季中的害虫也慢慢苏醒,3 月份温度适宜,蚧壳虫苏醒后,开始大量繁殖、取食,此时若不及时防治,虫口密度将呈指数级增长。因此要及早做好防治工作。
一、蚧壳虫的发生规律
蚧壳虫的发育周期受气候条件影响显著,根据种类的不同一年可发生1~3代或4~5代,世代重叠,反复危害。常常导致被害树状月季枝叶发黄、畸形,生长不良,树势衰弱,叶片早落,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死亡。其活动规律如下:1、越冬阶段:多数蚧壳虫以受精雌成虫或若虫在枝条、叶片背面或树皮缝隙中越冬,耐寒性较强。2、春季复苏: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时,越冬个体开始活动,雌虫产卵或直接孵化若虫。3、扩散高峰期:春夏之交(5-6月)和初秋(8-9月)是若虫孵化及扩散的高峰期,此时虫体尚未形成蜡质层,抗药性较弱。4、世代重叠:部分种类如吹绵蚧、盾蚧等存在世代重叠现象,导致防治难度加大。
二、危害树状月季
蚧壳虫寄主范围广泛,除了树状月季,还包括木本植物如月季、桂花、茶花、黄杨、女贞、松柏等;果树类如柑橘、葡萄、石榴、柿树等。
不同种类蚧壳虫偏好不同寄主,例如:红蜡蚧多危害柑橘类,桑白蚧偏好桃树,吹绵蚧常寄生木槿、月季。
三、危害特征
1、直接危害:若虫和成虫通过口针刺吸树状月季汁液,导致叶片褪绿、卷曲,枝条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覆盖叶面阻碍光合作用,影响树状月季景观价值。
2、间接危害:传播病毒病,削弱树状月季抗逆性,易引发其他病虫害的二次侵染;虫体密集附着在枝干或果实表面,降低经济作物产量和观赏品质。
四、综合防治技术
蚧壳虫防治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手段,实现绿色可持续管理。
(一)物理防治
1、人工清除:介壳虫主要以雌成虫或若虫的状态在树干或枝条上越冬。此时可以通过修剪病虫枝、过密枝,集中焚烧;
2、阻隔措施:树干涂白或缠绕粘虫胶带,阻断若虫上树路径。
(二)生物防治
寄生性天敌:如跳小蜂、蚜小蜂,可寄生蚧壳虫卵或若虫;捕食性天敌:澳洲瓢虫、红点唇瓢虫对吹绵蚧有显著控制效果;微生物制剂:白僵菌、绿僵菌等真菌制剂可穿透蚧壳虫蜡质层,抑制种群增长。
(三)化学防治
早春或冬季清园:通过喷施石硫合剂或者矿物油,消灭越冬虫源,可大大减轻来年的危害。关键时期施药:抓住若虫孵化期(未形成蜡壳前)喷施药剂,推荐使用低毒高效药物:在早春介壳虫开始危害之前,用药剂进行灌根处理,对蚜虫、介壳虫、蛀干害虫等均可防治,持效期可达半年以上。
在若虫孵化期,抗药力差,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时蜡质层未形成或刚形成,对药物比较敏感,可选择药剂防治;在若虫及成虫期因为介壳虫表面有很厚的蜡质层防治难度比较大,可选择药剂轮换使用,以减少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