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花生、大豆、土豆、红薯等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收货籽实和茎块后剩余的地上部分,可以部分或全部粉碎还田,也可以渥堆发酵还田。小麦、水稻秸秆的横切面只有表皮系统、基本系统和维管系统,表皮的初生结构一般是角质化和硅质化,因为秸秆中空,组织厚度比较薄,肉眼可见的薄壁基本组织包含着维管束,这一部分也混合着木质部和韧皮部。比如小麦秸秆晒干后有弹性,这就是木质部和韧皮部组合形成的外韧维管束。小麦、水稻成熟秸秆的木栓化程度高,木质素腐殖化和矿化速度相对较慢,渥堆发酵有利于充分矿化、发酵,完成渥堆发酵后有机质含量高,质量属性上乘。
玉米、高粱秸秆实心、节间粗大,含糖量相对较高,木栓化程度中等,维管束在横切面均匀分布。
木质部主要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秸秆成熟后这部分矿物含量较高,灰分检测时证实了这一点。(不是哪个部位硬度高就一定含矿物质多)
韧皮部主要承担输送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营养(碳水化合物、氮化物等),所以这部分主要是有机物质。
以上这几种秸秆表皮细胞含硅质体多,细胞壁木栓化程度高。禾本科的喜硅属性造成了表皮细胞硅质化,细胞壁角质化,这是共性。区别就是中空与实心的构造,决定了我们利用秸秆的方式不同。
前些年焚烧秸秆,现在看来是巨大的浪费,土壤这个巨大的碳库,需要秸秆还田来补充,从环保角度来说,碳排放与碳储存利弊一眼就能看懂,但是巨大的秸秆量和粗放的田间管理很难实现当季有效利用,方法不当还会造成各种负面影响。氨化、碱化等饲料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借鉴用于玉米、高粱秸秆渥堆后还田。
大豆秸秆的灰分低于小麦秸秆,纤维素含量多,接近于阔叶类木材。大豆秸秆还田这两年在黑龙江已经开始实行,豆科固氮,但是怕重茬,一般会与禾谷类轮作。排水较好的肥沃地块可以平作不起垄密植,官方给的方案是:地表秸秆覆盖还田粉碎长度在10厘米~15厘米之间,秸秆掩埋还田粉碎长度在5厘米~10厘米之间,这个数据我没试过,个人认为主要是考虑机械设备和劳动强度,还有就是地表覆盖还田还是深翻还田了。
红薯的秸秆(红薯秧)微甜,对饲养动物的适口性较好,易消化,对比玉米、大豆秸秆营养价值更高,大多用作粗饲料,大于秸秆还田的经济价值。
花生秸秆,就是俗称的花生秧,因为粗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对比其他秸秆含量更高,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多用于养殖粗饲料,极少用于直接还田,和花生秧一样。至于动物过腹后那种方式还田,已经不是秸秆属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