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口号已经喊了好些年。各地各行各业都做了不少工作,但总的来看收效不大,基本上都是搞了些农业加旅游的内容;加上刷刷外墙、画点宣传牌,然后就是吃喝玩乐来捧场。结果是近郊的乡村成了城里人来打牌聚会、吃饭唱歌的地方,远离城市的农村还没有这福气,只能是申请些资金修修路、筑个坝啥的,可以说大多数“振兴”都没有触及到乡村问题的关键点。事实上我们还停留在农业和乡村之外,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乡村振兴的“模式”,还有不少距离。所以,苛刻一点说,乡村振兴还没有真正开始。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不单是指城市的发展导致了乡村的衰落,而是城市有义务、有能力帮助乡村实现共荣。过去的几十年在行政体制上已基本完成了市管县、或省直管县的转变,但对于乡村建设而言,只是扫清了行政管理上的二元结构障碍,而对于实质上带动乡村经济还是收效甚微。首先是在空间关系上,城市与乡村还是相互隔离的,城里人和乡下人还分的清清楚楚,农、工、商还离的远远的。中国的乡村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空间关系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体制上的二元结构关系。在空间关系上农村与城市的脱离,导致了城市没办法带动乡村。城市仍然在按照城市的固有模式发展,而乡村依然与城市没有建立实际上的联系。城乡在产业上的隔离,导致劳动力的隔离。在土地利用上的隔离,导致了农业无法进入城市,城市也无法走向乡村。两者如果在空间关系上没有一个契合,没有一个真正的连接,它怎么可能实现人员的互通,一、二、三产的联动,生活方式上的融合?因此,在城市规划、城乡结构上面要做改变。小农经济的空间模式,不可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这是其一,那么第二个方面问题,就是在政策的层面。主要的问题是土地与人的捆绑,即:村民与农地的共生关系。人不离地,地囚其人。这种土地与人的捆绑,导致了很多商业模式都无法推进,不管你是要搞农业机械化,还是要搞科技、搞现代物流、智能产业、等等,这些东西都与现行的土地政策相矛盾。人跟土地捆绑了以后,就成了一个死结,它导致了很多的事情无法解开。我们来看看被土地绑住的是些什么人。无需我多说,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搞不了现代化、智能化和规模化。所以说土地不入市,资本就无法进入;土地不入市就不可能把这些不能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置换出来。而这些人大部分是想要进城的,他们一辈子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了大半辈子,受够了乡村的苦,他们需要进城,他们需要享受城市的生活,这是他们的基本诉求,也是他们的利益所在。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更多地依赖于社区文化生活、依赖医疗机构,所以说把他们捆绑在农村土地上,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情理的。农村存在人口置换的问题,只有把这些老年人置换出来,让有知识、有文化、有抱负、有理想,而且懂农业的人来做农业,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过去的小农经济的做法,一个人一亩三分地,各干各的这种传统模式是做不成现代农业的。
农业需要规模化、企业化,这跟城市经济、科学技术、城市劳动力的交换等等,是连接在一起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农业劳动者可以住在城市里或小镇上,享受城市的一切便利和文化。他可以在乡村经营一片农场,但不一定要住在乡村。住在乡村的可能是他雇佣的一些农业工人,他们可能是季节性的、只有农忙时在乡村工作、或者是有通勤条件上下班的农业产业工人,等等。不一定要把农业人口跟城市脱离开来,城里人在农村开拖拉机、收割、搞配送,这些事都完全可以实现。这是农业生产方式上一个很重要的改变。现代的高速公路、高速列车为这种方式提供了条件。当然,这种改变不是我们私营企业或者是个人可以实现的,这牵涉到国家政策的问题,需要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去跟**委员,跟人大代表写这样的提案,来改变土地捆绑的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城乡建设;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
还有一个急待解决的就是户口问题。户口问题跟人地捆绑也是相关的。户口是限制农民进城的手段,早早就该取消。不取消的话,成了一个城乡融合的Zui大障碍。因为你有户口和没户口,就是两类不同人的差别,有户口的人是城里人,没户口的人是乡下人。这是不合理的,这也是现代社会不应该有的。所以说取消户口,让农民能够自由的选择在什么地方生活,成为哪个地方的居民,这是一个现代国家、一个现代社会、一个新型农业所必须要做到的。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农民”就是一个下层的阶级;城里人似乎就比乡下人高出来一等。农民成为一个底层阶级,造成了人不愿意当农民的一个巨大的心理障碍。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儿女,或者说把自己划到“农民”这样一个阶级里面去。这似乎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在道德观念上、在伦理上,让人无法接受。如果大家觉得当农民是一种耻辱,是没能力、愚昧、二等公民的象征,我们还怎么发展农业,做好乡村振兴?因此,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是乡村振兴路上的拦路虎,是硬伤。没有哪个家庭愿意让儿女放到农村工作,或者嫁给一个农民,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当我们把这些基本面上的问题解决之后,再谈新农村建设和将来的农业的发展;就有了思考的路径,谈话的基础。消除了这些障碍以后,其实中国的农业发展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耕地面积一点都不少,而且土地本身就是多种资源的载体。农业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地域,应该看到土地的综合发展潜力。中国有占国土面积57%的农业土地,超过了一半的国土面积,这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中国本就是一个土地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具备了多样化、综合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国的乡村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人文历史资源,绝不仅仅是农业。云南的云阳梯田、农业景观非常漂亮,是独特的旅游资源、休闲文化资源,具有多元化发展潜力。此外内蒙的草原、新疆的棉田、大东北的广袤农村风光、江南的水乡风光都是不可多得的综合文化资源。应该说自然给了我们综合发展很多的机会。
这里所谈的现代农业绝不是要摧毁传统农业,任何时候,新型产业的诞生都会是新的空间模式的出现,但应该是与传统模式的叠加,而不是摧枯拉朽。一些传统村落、古村、古镇都会很好的保留下来,成为综合发展的一部分,融入到现代社会,成为新产业的一部分。扫除了障碍,我们就会看到很好的、有效的、独具特色的一些农业改革。农业的发展指日可待。只是这些都需要有识之士去推动,而这种推动不光是资金的问题,或者是模式的问题,有了好的基础面,模式都是接踵而至的事情。现在去探讨模式,总是有点悬在空中,难以落地,因为基本面的问题没解决,所有的模式都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