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镇的百亿绿洲多肉植物园,随处可见形态各异、可爱诱人的“多肉”植物。“目前处于高温季节,大部分‘多肉’已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李冬冬说,园内现有景天科、番杏科、百合科等多类“多肉”植物,数量300余万株。
2017年,从商20余年的李冬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经验丰富的商贸业转型到完全陌生的农业领域,到农村投资发展“多肉”产业。这让许多人在敬佩她无畏敢闯的同时,也为其捏了一把汗。
然而,李冬冬却运用农商结合互补通力的新模式,避免了农业单项发展的弊端。2017年6月,她与从事花卉行业近十年的王健成立青岛百亿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一年时间,年产值达3000万元。日前,记者走进这家公司,走进李冬冬和她的“多肉”世界。
养殖:控制储水量和光照“虐”出好状态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灵山镇的百亿绿洲多肉植物园,随处可见形态各异、可爱诱人的“多肉”植物。“目前处于高温季节,大部分‘多肉’已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李冬冬说,园内现有景天科、番杏科、百合科等多类“多肉”植物,数量300余万株。
“灵山镇位于东经127度、北纬36度,早晚温差大,太阳光照生成的紫外线非常适宜高品质‘多肉’生长培育。”在灵山镇的支持下,通过流转租用300余亩土地,百亿绿洲植物园一期搭建6个智能温室大棚,添置新型科技设施,从韩国、日本、墨西哥等国家引进、培植“多肉”品种300余个,每株价格从几元到数万元不等,销往全国各地。
“多肉”植物繁殖力较强、易存活,但要培育出一株晶莹剔透、腊质如玉的“多肉”却不容易。李冬冬笑着说,在做好通风前提下,控制其储水量、加强光照,才能“虐”出Zui佳状态,“要培育一株好的‘多肉’老桩,有时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种出了状态的‘多肉’老桩,一货难求,在发烧友圈内可拍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心声:跨界种“多肉”并非一时冲动
“做了很多年的服装生意,一直想找个合适行业转型。偶然机会,和经营花卉多年的弟弟谈起“多肉”,便吸引了我。”李冬冬说,跨界种“多肉”并非一时冲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014年“多肉”植物异军突起风靡园艺界,俘获大批花友的心。王健说,市场需求大大促进了“多肉”经济发展,全国各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现在‘多肉’产业处于平稳阶段,前景看好。”
万事开头难。刚建设温室大棚时,公司便遇到风大的难题。“这片地正好处于风口,因为不了解当地气候变化,Zui初建设的智能大棚与实际地理环境不匹配,重新改造了几次才达到效果。”李冬冬说,那段时间他们天天在植物园大棚里忙到深夜。
凭一股韧劲,他们终于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种植科学化流程,大大提高了“多肉”的成活率和美观度。随即,他们大力开展“多肉”绿化、装修、婚礼等业务,并与青岛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研发“多肉”新品及其他应用领域。眼下,喜欢“多肉”的肉友越来越多,公司便开通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线上日订单量达千余单。
未来:打造文化博览园,发展乡村旅游
近年来,灵山镇花卉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从玫瑰小镇到牡丹园,再到多肉植物园,三大片区交相呼应、互为补充。
“现在,同样是在自家土地里忙活,挣的可是双份钱,一份是土地流转金,一份是务工收入。”中河北村孙翠英已年近六旬,如今在植物园里打工,每月可收入近三千元。公司固定雇佣周边村庄20余名村民,忙时用工量达近百名,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在我看来,‘多肉’不仅是一种植物,更像是一粒致富的种子。”李冬冬说,下一步他们计划用2-3年时间完成园区二期800亩建设,同时,打造多肉植物展览中心与花卉文化博览园,充分挖掘创意文化,将其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景区来打造,让“多肉”在灵山释放更多能量。
来源:中国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