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草也能做草坪,为了美化环境,路边的各种野草往往遭遇“清除”被“洋草坪”取而代之。本土草种的“命运”让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王志伟教授很心痛,因为现在只剩下明城墙上能采集到大量本土草给学生实地上课了。王志伟认为,如果能将本土草种“草坪化”,它们寿命长,无需过多浇水、施肥,养护成本低,也更安全。
“月牙湖附近原来生长着很多本土植物,是我们教学采样的好地方,现在全种上了洋草坪。”王志伟告诉记者,现在从中山门到瑞金路几乎已经没有本土草生存的空间了。“现在只有受保护的明城墙上还能找到本土草。”
“我个人认为,大面积引进和种植洋草坪,结果是一种破坏性绿化。”他说,“选择用洋草坪进行绿化,将使本土植物不得不退出,同时会引起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小动物的变化,造成破坏。”本土草种天生具有适应气候和土质的条件,它们的根又粗又长,雨季时雨水可以顺着草根的缝隙渗到较深的土层中储存起来,涵养了地下水源;天旱时长长的草根又能从土层较深处吸到水,照样欣欣向荣。它们基本上不需要人来养护,生命力顽强。而洋草坪就不一样了,首先引种的价格很高,目前市面上洋草坪草种的价格是大米、麦子的30倍左右。洋草坪种下后,非常难“伺候”,它们的根又细又短,在原产地生存状况良好,移栽后很容易“水土不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浇水施肥,进行人工管理。
王志伟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引进外来物种都是有一定生态危险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和“大米草”四处泛滥,侵占水体和良田,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洋草会'逃'到草坪以外的农田、山坡、路边去生根,这些是非人为播种的,大量繁殖后,会侵害本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