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霜霉病又称露菌病。病原菌从气孔侵入,然后在细胞间隙和细胞膜中扩展,靠吸管插入细胞内汲取养分。多数发生在新枝的中、下部叶上,病叶叶面呈灰黄色到污紫色的不规则水渍状斑点,后变为同样颜色的病斑,象发生药害的症状。高湿时还可以看到白色的霉斑,病叶轻摇就会掉落。
月季霜霉病症状:月季的叶、新消和花均可发病。初期叶上出现不规则形的淡绿色斑块,后扩大呈黄褐色和暗紫色,后为灰褐色。边缘较深,渐次扩大蔓延到健康的组织,无明显界限。在潮湿天气下,病叶背面可见到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有的病斑为紫红色,中心为灰白色,如同被化肥、农药烧灼状。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相似,但梢上病斑略显凹陷。严重时叶萎黄脱落,新梢腐败而死。
月季霜霉病病原 病原菌为月季霜霉菌(Perenospora sparsaBerk),属卵孢菌纲、霜霉菌目。胞囊梗长 350微米,呈锐角叉状分枝,顶端微弯而尖。孢子囊近椭圆形至亚球形,大小为17~22X14~18微米。孢子囊在水中18℃时只要4小时即可前发,低于4℃、高于27℃不萌发。卵孢子不常见。
月季霜霉病传染途径月霜霉病菌有卵孢子时以此越冬,但茎于内菌丝体可多年生存,进行越冬、越夏,以饱子囊产生胞囊拘于蔓延侵染。该病主要在温室中发生,3月底到4月上中旬和11月中旬较严重,90一100%湿度和相对低的温度有利病害发展。温室月季苗床上苗密集时发生多。通风不良,盆上过湿,氮肥过量时病重。
霜霉病孢子发芽温度为1-25℃,适宜温度为18℃,21℃时发芽率降低,26℃时24小时孢子死亡。霜霉病发病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水,孢子依靠水滴才能从气孔侵入,在100%的湿度条件下才能发病。温室切花月季多发生在加温的10月份,而无加温设备的日光温室,秋末、整个冬季均易发生,露地生产则发生较少。
霜霉病对温室切花月季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病害,起病急、传播快、损失大,往往在几天内一幢温室中即将采收的切花全被毁掉。过去,我国没有规模较大的温室生产切花月季,也没有发生霜霉病的报道。近年来,随着切花生产的发展,主要由于引进种苗等原因,霜霉病已经开始危害我国切花月季生产。1990年秋冬,北京出现首例大规模切花月季霜霉病病害,继而1991年秋冬北京郊县出现了几例霜霉病病情,由于防治不及时,损失都较惨重。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对霜霉病的宣传和防治,病情才基本得到控制。
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不同。日本大川的调查和笔者近年来的观察认为,易感病的品种有佐丽娜、杰出、卡琳娜及其芽变品种卡列尼拉、明星、幸福、贝林达、外交家、天使等。抗病较强的品种有索尼亚、金欢喜、萨曼莎、哈洛、婚礼粉、玉石、小步舞曲、玛丽娜等。石榴石及其芽变品种快乐的阿林、木琴对霜霉病具有免疫的能力。了解这些情况对指导生产和抗病品种的育种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日光温室防治霜霉病应采取综合措施:
1、尽可能选用抗霜霉病的切花月季品种。
2、冬季日光温室要注意通风,防止湿度过大,如果叶缘部分出现滞留水珠时,则是将发生霜霉病的危险信号,应及时采取去湿和打药等措施。冬季采取漫灌式浇水特别容易造成棚内湿度过大,所以冬季应采取分段间隔式浇水,以降低整个塑料棚的湿度。现有日光温室应增设一些起动快的加温辅助装置,以防连续阴天所造成的低温高湿环境,保证切花月季正常生长。
专门防治霜霉病的药物有甲霜灵(瑞毒霉)、露克、靠山等。百菌清对防治霜霉病也有效,但一般用于预防。10-11月份是霜霉病多发季节,每月预防喷洒2次,可轮流使用甲霜灵与百菌清。以后每月预防一次。
大棚内湿度过大是诱发霜霉病的主要因素,调节控制大棚内的湿度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可用70%百菌清700~1000倍液、58%雷多米尔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等保护和预防。
1、清除感病叶片、病茎和病花,减少侵染来源。
2、温室中通风降湿,可减少发病。
3、发病初期喷洒58%瑞毒锰锌500倍液,或25%瑞毒霉(甲霜灵)与65%代森锌按l:2混合后的500倍液,或40%乙磷铝(疫霉灵)200~250倍液,或75%百菌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田霜铝铜250倍液,或40%增效瑞毒霉500倍液,或60%琥·乙磷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6天1次,连续3~4次。注意各种药剂交替使用,喷雾时应均匀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