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乡村,要读懂乡村;引人下乡了,乡村就活了;如今偏远古朴的乡村,是未来的“奢侈品”……
01
不要以城的思维搞乡村建设
古人讲“知行统一”,但在乡村问题上,“知”比“行”更重要。在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现代化农村的当下,我们需要读懂乡村。
如果说城市是中国的树冠,那么乡村就是中国的树根。乡村悠久的农耕文明,诗意的栖居环境,多样的民居建筑,孕育了中国乡村独特的生态文明。不同于城市之间的大同小异,乡村的建设要基于乡土文化,要渗透在乡村的自然和人文中,让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然而,现在一味地追求乡村的快速建设和乡村现代化,不少地区在乡村建设中将城市美化的思维照搬下乡,以建设城市的思维去肆意改造乡村,并且互相模仿,照搬照抄,使乡村不仅“千村一面”,更是失去了原有的农耕文化与生命温度。
钢筋混凝土或许是城市的标配,但是在乡村建设中,没有标配,乡村的建设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是基于读懂乡村的基础上进行的建设。它或是新能源的高科技,或是原生态木质构,亦或是充满田园味道的黄泥土砖,乡村建筑就应该凸显当地民居特色,让游客去体验乡村田园慢生活,才能吸引城市人群下乡去消费“乡愁”。乡村的建设也只有基于乡村这个定位才会充满人气,才会重新打通“造血”通道,焕发新生。
乡村建设的价值来源,就是青山绿水的乡村魅力。
02
不要以搞工业的思维发展乡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话题。产业是乡村延续生命力的重要动能,盘活乡村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是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这当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乡村产业应该是小而美、小而多样化的生态群落产业。农村产业应采用小规模化、有限市场化、多中心治理等生产方式,满足多元化农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短周期波动变化大,以稳定生产关系、保护生产力。
未来乡村产业Zui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什么?一是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二是古朴纯粹的乡土文化,三是熟人社会的互助方式,四是生态环保的农产品。基于此,乡村,特别是偏远古朴的乡村,恰恰是未来的奢侈品。当前各地纷纷推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除了乡村产出的优质农产品受游客青睐外,回归自足的田园生活、手工的艺术生活、自然的智慧生活、乡村的幸福生活,去体验乡村绿色的生活方式,将是乡村旅游产业稀缺的产品。
03
不要以治理城市的思维搞乡村治理
城市社会是生人社会,奉行人之初性本恶。而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奉行人之初性本善。要治理好乡村,同样不要照搬治理城市的思维。
乡村治理要注重多元治理、复合治理的自组织再建,应探索熟人生活新组织模式、三事分流乡村组织模式、产业合作社组织模式,要加大传统文化复兴与乡村大教育力度,发挥乡贤在农村治理中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靠人。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能人涌进了城市,如何破解“农村乏人”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的兴起,中国乡村在消失,特别是城市周边的乡村,随之而来的是乡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绝大多数的乡村都面临“老龄化”、“空心化”,但是同样的城市扩张的边界已经到来,当前,随着乡村振兴的广泛展开,乡村建设的如火如遇,未来,我们会迎来一个农村人回乡及城市人下乡的潮流,人来了,乡村就活了。
建设乡村,需要了解乡村文化,读懂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乡村,结合乡村地域文化发展乡村,让乡村充满“村”味,让城市和乡村差异化发展,让乡村成为未来居民生活的理性诗意空间,成为未来生活的“奢侈品”。
来源作者:漫村